焦点讯息:中医药基础知识
中医药基础知识
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,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,可以说有人的存在就会有疾病,就有医药知识。下面小编整理了相关中医药基础知识,希望大家喜欢。
(资料图片)
中医基础理论知识
一、中医学的基本特点:包括整体观念,辩证论治,恒动观念。
(一)整体观念
人是一个有机整体,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,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,机体自身的整体性,称整体观念。
1、人是有机整体
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,配合六腑,通过经络,“内联脏腑,外络肢节”,构成的有机整体。
①脏行气于腑,腑输精于脏,相互为用。脏与脏互相联系。心者,君主之官;肺者,相傅之官;肝者,将军之官;脾胃者,仓廪之官;肾者,作强之官等。
②五脏与腑、形体组织、五官、荣华等相联系。
心与小肠相表里,主脉,开窍于舌,其华在面;肺:大肠,皮,鼻,皮;肝:胆,筋,目,爪;脾:胃,肉,口,唇;肾:膀胱,骨,前后二阴,发。这对临床诊断疾病提供较大的帮助,司外揣内。
③功能活动的联系性。一方面要各脏腑组织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,另一方面靠脏腑组织的协调制约。
2、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
①人与自然相和谐。一方面有机体来自自然,大自然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。另一方面自然的邪气又不断侵袭人,带来疾病。机体抗邪,形成正邪分争局面。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给予人类诸多恩惠,也给人类带来灾难,人不能只求大自然给予,也要保护大自然。
②人与社会的统一。首先是社会进步,给人们带来幸福,也造成环境破坏。第二是社会动与乱,影响人们健康;第三是社会地位的变更给健康带来的影响。
(二)辩证论治
辩证是将望、闻、问、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,加以综合归纳,整理分析,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。
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。
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,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。
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,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。
辨证论治,既不是对症施治,也不是某病用某药的辨病施治,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,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。
二、阴阳五行学说
阴阳五行,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,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,表达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。
(一)阴阳学说
1、概念: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,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。
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,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,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。
2、阴阳的属性。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。
一般说来:
凡活动的、上升的、温热的、明亮的、兴奋的、亢进的、功能的--------属阳。
静止的、下降的、寒冷的、晦暗的、抑制的、衰减的、物质的--------属阴。
3、阴阳的基本内容。
包括对立制约、互根互用、消长平衡、互相转化。
4、在医学中的应用。
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。
上部,体表,背部,六腑,气——阳
下部,体内,腹部,五脏,血——阴
②说明生理功能
阴阳的平衡协调,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,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。物质是功能的基础,功能是物质的表现。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,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。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。
③说明病理变化
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。阴胜则寒,阳胜则热,阳虚则寒,阴虚则热。
④诊断上的应用
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,但可以概括成阴证,阳证两大类。
阳证——表证,实证,热证,(急性的,进行性的,亢进的)
阴证——里证,虚证,寒证,(慢性的,退行性的,衰退的)
⑤治疗上的应用
1)损有余,补不足,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。
阳胜则热——清热,阴胜则寒——祛寒
阴虚则热——滋阴,阳虚则寒——温阳
2)归纳药性
四气:温热——阳,寒凉——阴
五味:辛甘——阳,酸苦咸——阴
特性:升浮——阳,沉降——阴
(二)五行学说
五行是指自然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。
它用“比类取象”的方法,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,根据其不同性质、作用、形态,分别归属五行之中。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组织、生理、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。
1、五行的属性归类
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
2、五行的相生相克
①相生:依次递相资生、助长和促进关系。
木→火→土→金→水→木
②相克:有序的间相克制,制约关系。
木→土→水→火→金→木
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“比类取象”,可以帮助临床诊断、解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,指导治疗,制订具体的治疗法则。
三、经络学说
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。是人体运行气血,联络脏腑,沟通内外,贯通上下的通路。
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,这是主要部分,另外还有十二经别,十五别络,浮络,孙络,这是次要部分。
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,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。
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,阿是穴。这些穴位不在经穴之列。
十二正经走向:
手三阴经从胸走手,(太阴在前,厥阴在中,少阴在后)
上肢
手三阳经从手走头,(阳明在前,少阳在中,太阳在后)
足三阳经从头走足,(阳明在前,少阳在中,太阳在后)
下肢
足三阴经从足走胸(腹)(太阴在前,厥阴在中,少阴在后)
四、脏腑学说
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、六腑、奇恒之腑的生理、病理;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的关系,着重讨论五脏六腑。
五脏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
六腑:小肠、胆、胃、大肠、膀胱、三焦
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,脏行气于腑,腑输精于脏,脏属阴,腑属阳。
(一)心与小肠
心的功能:主血脉,主神志,开窍于舌,其华在面,与小肠相表里。
1、主血脉: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,以营养全身的功能。
2、主神志:神志指人的精神、思维、意识活动,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。
3、开窍于舌:舌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,心的病变也可从舌上反映出来,“舌为心之苗”。
4、其华在面:心的功能及气血变化可以从面部色泽有所反映。
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,主化物。就是对胃下传的饮食物消化吸收,分成清和浊两部分。
(二)肝与胆
肝的功能:主疏泄,主藏血,主筋其华在爪,开窍于目,与胆相表里。
1、主疏泄:包括调畅气机,调节情志,促进消化,调理冲任等。
2、主藏血:具有贮藏血液,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功能。根据人体不同生理状态改变血流量。
3、主筋,其华在爪:全身筋膜和爪甲,有赖肝血滋养,才能强健有力,运动自如、坚韧。“爪为筋之余”。
4、开窍于目。肝的病变易从目上反映出来;目能视物有赖肝气疏泄和肝血濡养。
胆的功能:①贮存和排泄胆汁,“胆为中精之腑”。
②主决断。指控制自己意识和动作,判断准确。
(三)脾与胃
脾的功能:主运化,主统血,主肌肉四肢,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。
1、主运化:脾具有将饮食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的功能。
2、主统血:脾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,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。
3、主肌肉四肢:肌肉四肢依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,才能肌肉发达,四肢轻灵。
4、开窍于口:脾主运化功能正常,口味香甜,食欲好。“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。”
5、其华在唇: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口唇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全身气血的盈亏。
胃的功能
1、主受纳,腐熟水谷。胃接受饮食水谷,并进行消化后,下传小肠,故胃称为“水谷之海”。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称为“胃气”。“人以胃气为本,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。”
2、主降。胃气主降,保证饮食水谷不断下传和消化吸收。降指的是降浊。
脾胃对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很重要,故称为“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”
胃主受纳,脾主运化;胃降浊,脾升清,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。
(四)肺与大肠
肺在脏腑位置最高,称“华盖”。与大气相通,易受邪,毫毛必咳,又称“娇脏”。
肺的功能:主气,司呼吸,主宣发肃降,通调水道,外合皮毛,开窍于鼻,与大肠相表里。
1、主气,司呼吸:肺主管人体呼吸运动,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。
2、主宣发、肃降,通调水道:肺吸入自界清气,通过肺的呼吸运动,将体内浊气排出体外,并肃清呼吸道异物。对体内水液输布、运行和排泄起疏通调节作用。
3、外合皮毛:皮毛依赖肺宣发的卫气和津液温养和润泽,才能发挥抵御外邪的功能。
4、开窍于鼻: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,有赖肺气的作用才能正常。
大肠的`功能:主传化糟粕。
(五)肾与膀胱
肾的生理功能:藏精,主生殖与生长发育;主水;主纳气;主骨,生髓;其华在发,开窍于耳;与膀胱相表里。
1.藏精,主生殖与生长发育: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。“人始生,先成精”。人的生、长、壮、老,已与肾精密切相关,齿、发、骨是观察肾精盛衰的标志。
2.主水:指主持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。将浊中之清复归心肺,浊中之浊下流膀胱,排出体外。
3.主纳气:指肾能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,而调节呼吸,保持呼吸均匀和有一定深度。肾气亏虚则呼多吸少。
4.主骨、生髓:肾精资生骨髓,并养骨,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和修复。“齿为骨之余”。牙齿好坏、坚损反映肾精盈亏。
5.其华在发:肾藏精,精化血,血养发。发的生长与脱落,润泽与枯槁反映肾精的虚实。“发为血之余”。
6、开窍于耳:耳的听觉功能,依赖肾中精气充养才正常。
膀胱的功能:贮藏和排泄尿液。
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,“业医不知脏腑,其病莫辩,用药无方”。人体是有机整体,五脏六腑互相依赖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。“主明则下安,主不明则十二官危。”
四诊八纲
一、四诊
包括望、闻、问、切四法,简称“四诊”。
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为“司外揣内”“见微知著”,“以常衡变”。原则为“整体审察”,“四诊合参”,“病证结合”。
(一)望诊
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神、色、形、态、局部表现,舌象、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异常变化,诊察病情的方法。
1、望色
包括面色和肤色,以望面色为主。
常色:我国健康人的面色为红黄隐隐,明润光泽。
病色:总体以明润光泽而含蓄为善色,晦暗枯槁而显露为恶色。
青色:主寒证,痛证,惊风,瘀血。
五赤色:主热。
色黄色:主湿,主虚,黄疸。
诊白色:主虚,寒,失血。
黑色:主肾虚,水饮,寒证,瘀血。
望色以望面色为主,结合望肤色、目、爪甲等,要与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,切不可以一概全。
2、望舌
望舌又称舌诊,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。以观察舌色,舌态,及舌苔为主。
1)舌色
①淡红舌:可以是正常舌象,亦主外感病初起,病情轻浅。
②淡白舌:气血虚,或阳虚。
③红绛舌:主热证,色愈红,热愈深,绛舌热更深。
④青紫舌:润滑主虚寒,干燥主热盛,肿胀主中毒。
2)舌态
①强硬:主热入心包或风痰阻络。
②歪斜:主肝风挟痰,瘀阻经络。
③痿软:主阴伤,或气血虚。
3)舌苔
正常舌苔是胃气、津液上潮于舌面而成。可以诊断病邪的深浅、疾病的轻重及发展变化。
①白苔:主表证,寒证。苔薄白,正常舌苔,或感邪在表,尚未入里。
②黄苔:主里证,热证。苔黄腻,主湿热。
③灰黑苔:主里证。灰黑而干,热盛;灰黑而润,寒盛。
④苔质
厚薄:舌苔由厚变薄,病减轻;由薄变厚,病加重。
润燥:舌润,津未伤;舌燥,津已伤。
苔腻:主湿浊,痰饮,食积。
剥脱:剥脱不全,胃气受损;完全剥脱,呈“镜面舌”,主胃气大伤。
(二)闻诊
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。
1、听声音:包括语言气息高低、强弱、清浊、缓急,以及呃逆、哮喘等异常变化,可以帮助诊断。
2、嗅气味:包括口气、分泌物,排泄物的异常气味。
(三)问诊
1、问一般情况: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职业、婚姻、民族、籍贯、住址等。
2、现病史:起病情况,病情的发展与演变,主要症状特点,诊治经过。
既从发病到本次就诊时,疾病发生、发展及其变化的全过程及诊治经过。
3、既往史:过去的一般健康状况,传染病史及预防接种史,其他疾病(如地方病,疫区等)。
4、个人生活史:生活状况【出生地、曾到地区(是否有地方病或传染病流行)居住时间】,生活习惯(烟酒、职业工种、劳动条件、毒物接触),婚姻生育史,妇女应注意月经史。
5、家族史:病人父母、兄弟、姐妹、子女健康状康,有无遗传疾病(血友病),以及可能与遗传有关的疾病(糖尿病、精神病、癌症),家族有无类似病人,或死因,死亡年龄。
十问歌,P290页。“一问寒热二问汗,三问头身四问便,五问饮食六问胸,七聋八渴俱当辨,九问旧病十问因,再兼服药参机变,妇人尤必问经期,迟速闭崩皆可见,再添片语告儿科,天花麻疹全占验”
(四)切诊
包括切脉和按诊两部分。
脉诊是医生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的指腹触按病人腕部桡动脉,通过对脉象的辨别,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。
目前普遍用的是寸口诊法。
寸口分属脏腑
寸关尺
左手心(小肠)肝(胆)肾(膀胱)
右手肺(大肠)脾(胃)肾(命火)
三部九部:指寸口切脉处分寸关尺三部,每部有浮中沉三侯,三部共九侯,称三部九侯。
正常脉象:三部有脉,不浮不沉,不快不慢(成人一息四至),节律均匀,和缓有力。
注意:平臂布指,调息切脉,运用不同指力体察脉象,侯五十动(1分钟以上)。
六纲脉为浮脉、沉脉、数脉、迟脉、虚脉、实脉。
二、八纲辩证
入纲是指阴、阳、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八类辩证纲领。
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纲领,概括性高,纲领性强,提纲挈领。
表里辨病变部位,寒热辨疾病性质,虚实辨邪正盛衰,阴阳辨疾病属性。
表里
(一)表证
表证是外邪侵犯肌表的初期阶段,病位在表、病势较轻浅者。
特点:起病急,病程短,病位浅。
主要症状:恶寒,发热,苔薄白,脉浮。
表证类型较多,有风寒表证,风热表证,风燥表证,暑湿表证等,临床选方用药有较大区别。
(二)里证
里证是邪气深入脏腑,气血、骨髓等所表现的一类病变。其范围广,形式多样,很难概括其表现。一般无表证,脉不浮,舌象有变化多为里证。
里证形成:
1、外邪不解内传八里,侵犯脏腑。
2、外邪直接侵犯脏腑。
3、七情内伤,饮食劳倦等,直接损伤脏腑,使脏腑功能失调,气血逆乱所致。
寒热
寒热是辨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,实际是辨阴阳的盛衰,“阳盛则热,阴盛则寒,阳虚则寒,阴虚则热”。概括说明了寒热证的病理机制。
(一)寒证
寒证是感受寒邪,或机体阳气虚衰所致的一类病变。
病变特点:呈病理性机能减退,以“冷”、“凉”为主要表现。
临床表现:冷(恶寒、肢冷、喜温、踡卧)
白(面苍白,舌苔白,尿清长)
痛(身体、四肢、关节疼痛)
稀(咳痰清稀,大便稀薄)
润(口不渴,舌苔润)
寒证分实寒证和虚寒证两大类,临床治疗用药区别较大。
(二)热证
热证是感受热邪,或阴虚阳亢所表现的一类病变。
病变特点:呈病理性机能活动亢进,以“火”、“热”为主要表现。
临床表现:热(发热、恶热、手足热)
乱(烦躁不安,神昏谵语)
红(面红,目赤,舌红或绛)
黄(苔黄,尿黄)
干(口干、咽燥,便秘(干)
热证分实热和虚热两大类,临床治疗用药区别较大。
虚实
虚实是辨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。虚是指正气虚,实是指邪气实。故虚证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侯,实证是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侯。
(一)虚证
虚证是人体正气虚弱,邪气不盛所表现出一类病变。
病变特点:不足,松驰,衰退,病程较长,以“亏虚”为主。
临床表现:由于气血阴阳虚损程度不同,故临床分为气虚证、血虚证、阴虚证、阳虚证四类。
虚证临床证侯复杂,表现不一,治疗用药区别很大。
(二)实证
实证是人体感受实邪,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所表现的一类病变。
病变特点:有余,结实,亢盛。邪气亢盛,正气未衰,
实证由于实邪的性质和所在部位不同,表现极不一致。
实证形成的原因
1、外邪入侵。如六淫侵袭,郁闭经络,内结脏腑。
2、脏腑功能失调,痰饮,水湿,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。
实证临床证候复杂,治疗用药应区别对待。
阴阳
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纲领,又是八纲辩证的总纲,以统括其余六纲。
阴阳也具体概括体内脏腑组织某些病理变化及证候。如阴虚,阳虚、亡阴、亡阳等。
(一)阳证
阳证是邪热内壅,或阳气亢盛所表现的一类证候。
病变特点:属热,属实,机体反应呈亢盛表现。
临床表现:阳证实际指实热证。
(二)阴证
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,或阴寒凝滞所表现的一类证候。
病变特点:属寒,属虚,机体反应呈衰减表现。
临床表现:阴证实际指虚寒证。
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:
临床疾病的反映往往不是单纯的,典型的,而是错综复杂的,表里、寒热、虚实证候常交织一起混同出现。因此既要辨明八纲各自不同的证候,又要注意八纲证候间的相互联系。
第三节中药基础知识
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,由于其来源以植物为多,使用较普遍,古代相沿称之为“本草”。既“诸药以草为本”,“诸药草类最多”。
道地药材:产于一定的地方,品质优良,相对疗效显著的药材。
中药的性能,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。包括四气、五味、归经、升降浮沉、有毒无毒等方面。以性、味占核心地位。
一、四气
四气又称四性,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。
寒与凉,热与温药性类似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
寒凉药物具有清热、泻火、解毒的功能,治疗阳证、热证。
温热药物具有温里、散寒、助阳、益气的功能,治疗阴证、寒证。
另有平性,为微凉、微热,但仍属四气范围。
二、五味
五味是指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种不同的药味,尚有淡、涩等味,实际不止五味,但习惯乃称五味。
1、辛味:能行,能散
行气:气滞证(香附、禾香)
发散:表证,发汗解表,宣肺达邪(麻黄、苏叶)
行血:血瘀证(桃仁、红花)
2、甘味:能补,能和,能缓
补益:虚证(人参、大枣)
缓急:拘急疼痛(白芍)
调和药性:甘草
3、酸味:能收、能涩
收敛固涩:滑脱不禁,久咳不止(五味子,金樱子,乌梅)
4、苦味:能泄、能燥、能坚
清泄——火热炎上(枙子)
能泄降泄——肺气上逆(杏仁)
通泄——大便秘结(大黄)
苦温燥湿——寒湿证(芲术)
燥湿、湿证
清热燥湿——湿热证(黄连)
坚阴:阴虚火旺证(黄柏泻肾火,坚肾阴)
5、咸味:能下,能软
泻下:便秘(芒硝)
软坚散结:瘰疬、痰核、痞块(昆布、海澡)
6、淡:能渗、能利
利水渗湿:水湿停聚,小便不利(茯苓、薏苡仁)
一般来说,性味相同,作用相近,性味不同,作用有异。也有特殊情况。
三、用药禁忌
禁忌指药物作用具有对人体不利的方面。应该慎用,忌用或禁用。
1、配伍禁忌
目前医药界公认的是十八反、十九畏。
十八反:甘草反甘遂、大戟、海藻、芫花;乌头反贝母、瓜蒌、半夏、白芨、白蘝;藜芦反人参、沙参、丹参、细辛、芍药。
十九畏:硫磺畏朴硝;水银畏砒霜;狼毒畏密陀僧;巴豆畏牵牛;牙硝畏三棱;川乌、草乌畏犀角;人参畏五灵脂;官桂畏石脂;丁香畏郁金。
2、证候禁忌
忌病情与药性不相符合的药物。如麻黄用风寒表实证,而表虚自汗,阴虚盗汗则忌。一般药物均有证候用药禁忌。
3、妊娠用药禁忌
妇女妊娠期间,某些有损胎元或导致堕胎的药物应禁忌。一般为慎用和禁用两大类。
禁用:毒性较强,药性猛烈的药物。如巴豆、大戟、水蛭、斑蝥等。
慎用:通经祛瘀、行气破滞、辛热滑利的药物。红花、牛膝、大黄、附子、肉桂、木通、冬葵子等。
4、服药饮食禁忌
服药期间,忌食用某些对药物疗效有影响或有碍病情的食物。俗称“忌口”。
一般忌食生冷、油腻、腥膻、有刺激性食物。
古代文献有甘草、黄连、乌梅忌猪肉;鳖甲忌苋菜;何首乌忌葱、蒜、萝卜;茯苓忌醋;使君子忌茶;薄荷忌蟹肉等。可作参考。
四、给药途径
一般有口服,注射,外用,根据病情选用。
五、煎煮方法
主要指中药汤剂的煎煮。
1、用具:砂锅、瓦罐;搪瓷罐次之,忌用铜、铁器。
2、用水:长流水、井水、雨水、自来水等,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。
3、火候:有文火、武火之分。文火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,武火是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,又称急火。
4、方法: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,水量高出药面2cm左右,一般煎两次,第二次加水为第一次的1/3~1/2,两次药液滤渣混合分两次服用。
一般解表药、清热药宜武火,沸后3~5分钟即可;补益药宜文火,沸后再煎30分钟左右。根据药材质地不同,又有先煎、后下、包煎、另煎、烊化、冲服的不同。
六、服药法
1、温度:汤剂宜温服,发散风寒药宜热服,呕吐或中毒宜冷服。
2、时间:补益药饭前服,健胃和对胃有刺激药饭后服,安眠药睡前服。
3、次数:汤剂每日一剂,分2次服,间隔4~6小时,亦可根据病情增减。
养生
中医养生学说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养生即保养身体,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,采取保养身体,减少疾病,增进健康,延年益寿等措施的健身益寿活动。
一、养生的意义
1、增强体质,提高生活质量
增强体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。体质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,表现在形态结构、生理机能、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、相对稳定的特质。
保证饮食适宜、饥饱恰当、起居有常、动静结合,增强和改善体质,促进身心健康。
2、预防疾病,维护健康
人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,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和其他因素的伤害。因此,一方面要保养正气;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邪气侵袭;第三是保持良好心态。
3、延缓衰老,尽终天年
衰老是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,但衰老之迟早,寿命之长短,皆非人人相同,多与养生有关。
寿命期限,应是“天年”,“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”。各种生物都有相对稳定的自然寿命,“我命在我不在天。”只要注重自我养生保健,就能延缓衰老,保持健康,尽享天年。
二、养生的基本原则
1、顺应自然
人依赖自然而生存,与天地相参,与日月相应。天人相应是效法自然,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。
首先是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;动静、衣着、饮食合理恰当。其次尽量减少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对身心的干扰,保持乐观、积极态度。
“一箪食,一瓢饮,居陋巷,回也不改其乐。”
2、形神兼养
形神兼养,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保养还要注意精神摄生,使身体强化,精神充沛,身体和精神协调发展。动以养形,静以养神。
3、保精护肾
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,精气充足,能体健神旺,延年益寿。
精、气、神是人身三宝。精化气,气生神,神御形。精是健康长寿的根本。注意节欲保精,药食益精,保健护精。
4、调养脾胃
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,只有营养物质不断化生、补充到各组织器官,才能抵抗病邪,保持健康。食不裹腹,衣不遮体,哪有长寿。
从中医学角度讲,生命活动的根基是肾,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是脾。养生保健,调摄脏腑,应以脾肾为先。
三、养生的基本方法
1、适应自然变化规律
顺应四时气候,阴阳变化的规律,综合摄生。
“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。”
春三月,此谓发陈……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。
冬三月,此谓闭藏……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。
2、调神养生
①静养藏神。少思寡欲,减少杂念,不贪求名声物欲,不排斥顺情从欲。
“淫邪不能毁其心,嗜欲不能劳其目。”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。”
②动形怡神。动:包括劳动和运动。“生命在于运动。”如散步,打拳、游泳、气功等。静:保持精神上的清静,形体活动在相对安静状态。使动中有静,静中伏动。也提倡“养身莫善于动”,“养静为摄生首务”。
③移情易性。养生活动中的能动作用。通情操陶冶与锻炼,涵养心田,逐步培养乐观、开朗、豁达性格,克制不当欲念。正确对待生活,遇事善于自我调解。退让一步,宽容一点,给自已留下一片海阔天空。
3、惜精养生
①节制房事,惜精节欲,防止早衰。
②注意房事卫生,遵守房事禁忌,不能乱 交性 伙伴,防止性病。
4、饮食调养
①注意饮食卫生。不食用污染、不洁、变质食品。
②饮食有节。不过饱、不过饥,坚持按时进食。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
③克服偏嗜。热无灼灼,寒无沧沧,保持进食营养平衡。
④清淡平和。不宜过食肥甘、酒醪。膏梁厚味,足生大疔。
⑤药膳结合。根据需要适当地把中药与食物调配成菜肴食品,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。
5、其他
①传统的健身方法。五禽戏、太极拳、气功等,要领是意守、调息、动形三者相统一。关键是意守,宁神静息,呼吸均匀,以意领气,以气动形。
②避免外邪、防止侵害。虚邪赋风,避之有时,亦可适时药物预防,药物保健。
③推拿、针灸等养生。
养生应做到:目之所好,不可从也;耳之所乐,不可顺也;鼻之所喜,不可任也;口之所嗜,不可随也;心之所欲,不可恣也。
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”
第四节常用非药物疗法及保健方法
一、针刺法
(一)常用针具:毫针2-3寸,28-30号
(二)常用体位:仰卧卧位,侧卧位,腑卧位。
二、针刺方法
(一)进针:双手协作,互相配合,迅速把针刺入皮肤。
原则是:针入贵速,进入徐进。分刺手、押手。
(二)进针方法
1、指切进针法。用押手爪甲切压穴位局部,刺手持针,在爪甲切压处刺入进针。适用短针进针。如内关、足三里。
2、夹持进针法:押手拇、食指夹捏消毒干棉球裹住针尖下端,将针固定在穴位上,刺手持针柄使针垂直,双持协同用力下压进针。适用于长针进针,如环跳。
3、提捏进针法。押手拇、食二指将针刺穴位皮肢捏起,刺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刺入。适用皮肉浅表部位进针。如印堂、水沟。
4、舒张进针法。押手拇、食二指将针刺穴位的部位的皮肤撑开,使之繃紧;刺手持针刺入穴位。适用皮肤松驰的部位进针,如中脘,关元。
(三)针刺角度
1、直刺。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,适用肌肉较丰厚处腧穴。
2、斜刺:针身与皮肤呈45度角倾斜刺入。适用于肌肉较薄或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如胸、背部。
3、平刺: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沿皮刺入。适用于肌肉特别薄处,如头、胸部。
针刺的深度以既有针感又不伤重要脏器为原则。
(四)行针的基本手法
1、提插法:针刺透皮肤后,在一定的深度内,将针由浅层插入深层,再由深层提到浅层,上提下插反复交替进行。提插幅度在1-1.5cm为宜。
2、捻转法:进针到一定深度,将针左、右来回旋转捻动。
注意捻转角度不能超过360度,不能朝一个方向捻转,应顺时针180度,逆时针180度。
另外还有刮柄法、弹针法,震颤法等多种方法。
(五)异常情况处理
1、晕针: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头目眩晕,面色苍白,出冷汗,四肢厥冷,或突然昏倒。应停止针刺,取出已刺之针,将患者平卧,头稍低,保温,送服温开水或糖水,必要时,配合其他措施。
2、滞针:针刺中捻转提插困难。应放松肌肉,按揉局部,或在附近加刺一针,恢复原有体位。
3、弯针:针体弯曲,提插、捻转困难,疼痛。应放松肌肉,顺着方向慢慢退出,切忌强行拔针。
另外还应注意断针、刺伤血管,刺伤内脏等。
注意事项:
1、饥饿、疲劳、醉酒不宜刺;体弱、精神紧张者宜卧位,刺激量不可太大。
2、孕妇腹部、腰骶部不宜刺;皮肤感染、溃疡、瘢痕、肿瘤不宜刺。
3、胸背部针刺不宜过深,注意角度,不能刺伤内脏、大血管。
三、三棱针
1、点刺:操作宜快、宜轻、宜浅、出血宜少、无菌操作。如刺四缝穴、十宣穴。
2、刺络放血,临床运用较少。
四、灸法
施灸材料古今以艾为主,每年3-5月采集艾叶,晒干,制成艾绒。
艾灸法具有温经通络、行气活血、去湿散寒、消肿散结、回阳救逆及预防保健等作用。
以陈久者为佳,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。”
(一)艾柱灸
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,直接灸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。
1、直接灸
①化脓灸:施灸前用大蒜汁涂施灸皮肤,连续灸3-5壮,一周后化脓,5-6周后结痂脱落,留下瘢痕。适用慢性、顽固性疾病,如哮喘、慢性肠炎等。
②非化脓灸:施灸前用凡士林涂施灸皮肤,病人感觉烫时取去,连灸3-5状,皮肤充血,红晕为度。适用虚寒性疾病,如腹痛、腹泻、阳萎、腰痛等。
2、间接灸
在施灸时,于皮肤和艾柱之间垫上不同物质,常见的有隔姜灸,隔盐灸,隔蒜灸等,其适应征也有差别。
(二)艾条灸
将艾条一端点燃,对准穴位,约隔1-3cm距离熏烤,以局部有热感无灼痛,皮肤红晕为度。一般每处灸3-5分钟。常用的有“温和灸”、“雀啄灸”。
注意事项:
1、阴虚阳亢,邪热炽盛不可灸。热病用灸,火毒内攻成坏病。
2、颜面、重要脏器、血管浅表、孕妇腹部、乳头、腰骶部、阴部不宜灸。
3、古人提出许多穴位禁灸,教材有说明如人迎、哑门、睛明等。
施灸程序应由上及下,先背后腹,先头身后四肢,先阳经后阴经。
五、推拿
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:有力、柔和、均匀、持久,从而达到深透。
有力:手法必须具有一定力量,这种力量没有绝对值。不能粗暴使用蛮力。
柔和:手法动作稳重和力量缓和,轻而不浮,重面不滞,自然连贯。
均匀:手法动作的节奏性和平稳性,不能时快时慢,忽轻忽重。
持久:手法操作要持续运用一定时间,保持力量和频率的连续性。
中国推拿流派很多,手法种类据记载有110余种。临床根据情况灵活运用,但一定要诊断明确,运用恰当。由于诊断不明,造成医源性残疾时有报道。
六、拔罐
临床常用的罐有竹罐、陶罐、玻璃罐、抽气罐四种。
(一)拔罐方法
1、火罐法:分闪火法,投火法,架火法,以闪火法和架火法常用。
2、煮罐法:刺激较温和,一次可拔十余罐,多用于风湿性腰腿痛,肩背痛等。
3、抽气罐法。把小药瓶底锯去磨光,原橡皮塞紧瓶口,抽气产生负压,使之吸附选定的部位。
(二)拔罐的应用
1、留罐法:留置施术部位10-15部位分钟,一般疾病均可适用。
2、走罐法:选较大玻璃罐,拔罐部位涂一层凡士林,罐吸附后,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移5-8次。适用于面积较大,肌肉丰厚部位的跌打瘀痛,风湿痹痛。
3、闪罐法:反复吸拔多次,直至皮肤潮红、充血,适用于皮肤麻木、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。
4、刺血拔罐法:先将拔罐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,把罐吸附在点刺部位上10-15分钟,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。适用于风湿腰腿痛、丹毒、神经性皮炎,毒蛇咬伤等。
大血管处不宜刺血拔罐。
中医药健康知识
1、气虚质
总体特征:元气不足,以疲乏、气短、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。
形体特征:肌肉松软不实
常见表现:平素语音低弱,气短懒言,容易疲乏,精神不振,易出汗,舌淡红,舌边有齿痕,脉弱。
心理特征:性格内向,不易冒险。
发病倾向:易患感冒,内脏下垂等病;病后康复缓慢。
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:不耐受风、寒、暑、湿邪。
穴位保健:中脘、气海、足三里。
健康教育处方
精神养生:气虚质者不宜过思过悲。
饮食养生:可选用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食用,如小米、糯米、粳米、扁豆、红薯、牛肉、兔肉、猪肚、鸡肉、鲢鱼、鲨鱼、刀鱼、黄鱼、比目鱼、菜花、胡萝卜、香菇、豆腐、马铃薯,由于气虚质多有脾胃虚弱,因此不宜过于油腻,应选择营养丰富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。
起居养生:易于感受外邪,应注意保暖,不要劳汗当风,防止外邪侵袭。
运动锻炼:气虚质者可选用一些比较柔缓的传统健身功法,很适合气功、太极拳、太极剑、八段锦等锻炼;不宜进行强体力运动,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大出汗运动,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运动;也可选用慢跑散步等锻炼方法。
2、阳虚质
总体特征:阳气不足,以畏寒怕冷、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。
形体特征:肌肉松软不实。
常见表现:平素畏冷,手足不温,喜热饮食,精神不振,舌淡胖嫩,脉沉迟。
心理特征:性格多沉静、内向。
发病倾向:易患痰饮、肿胀、泄泻等病;感邪易从寒化。
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:耐夏不耐冬;易感风、寒、湿邪。
健康教育处方
精神养生:阳虚质者要应和喜怒,去忧悲,防惊恐。
饮食养生:阳虚质者宜适当多吃一些温阳壮阳的食物,以温补脾肾阳气为主。常用的补阳的食物可选用羊肉、猪肚、鸡肉、带鱼、狗肉、麻雀肉、鹿肉、黄鳝、虾(龙虾、对虾、青虾、河虾)、刀豆、核桃、栗子、韭菜、茴香等,这些食物可补五脏,填髓,强壮体质。阳虚质,平时应少用生冷黏腻之品,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。
起居养生:阳虚质者耐春夏不耐秋冬,秋冬季节要适当暖衣温食以养护阳气,尤其要注意腰部和下肢保暖。夏季多汗,要尽量避免强力劳作,也不可贪凉饮冷。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。不可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。
穴位保健:关元、气海、足三里、命门、涌泉。
3、阴虚质
总体特征:阴液亏少,以口燥咽干、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。
形体特征:体形偏瘦。
常见表现:手足心热,口燥咽干,鼻微干,喜冷饮,大便干燥,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
心理特征:性情急躁,外向好动,活泼。
发病倾向:易患虚劳、失精、不寐等病;感邪易从热化。
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:耐冬不耐夏;不耐受暑、热、燥邪。
健康教育处方
精神养生:阴虚质者应学会喜与忧,苦与乐,顺与逆的正确对待,保持平稳的心态。
饮食养生:阴虚质者应该多食一些滋阴补肾的食物,以滋阴潜阳为法。常用的食物如芝麻、糯米、绿豆、乌贼、龟、鳖、海参、鲍鱼、螃蟹、牛奶、牡蛎、蛤蜊、海蜇、鸭肉、猪皮、豆腐、甘蔗、桃子、银耳、蔬菜、水果等。这些食品性味多甘寒性凉,皆有滋补机体阴气的功效。阴虚火旺的人,少吃辛辣之品。
起居养生:阴虚质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,应尽量避免工作紧张、熬夜、剧烈运动、高温暑湿的工作和生活环境。要节制房事应戒烟。
运动锻炼:阴虚质者只适合做中小强度,间断性身体练习,可选择太极拳、太极剑、八段锦、气功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。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,及时补充水分。
穴位保健:中脘、气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
4、痰湿质
总体特征:痰湿凝聚,以形体肥胖、腹部肥满、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。
形体特征:体形肥胖,腹部肥满松软。
常见表现:面部皮肤油脂较多,多汗且黏,胸闷痰多,口黏腻或甜,喜食肥甘甜黏,苔腻,脉滑。
心理特征:性格偏温和、稳重,多善于忍耐。
发病倾向:易患消渴、中风、胸痹等病。
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: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。
健康教育处方
精神养生:痰湿质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,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,增加知识,开阔眼界。合理安排休闲、度假活动,以舒畅情志。
饮食养生:饮食宜清淡,应适当多摄取能够宣肺、健脾、益肾、化湿、通利三焦的食物。常用的食物如赤小豆、扁豆、蚕豆、花生、枇杷叶、文蛤、海蜇、肥头鱼、橄榄、萝卜、洋葱、冬瓜、紫菜、竹笋等。体形肥胖的痰湿质的人,应少吃肥甘油腻之品。
起居养生:痰湿质者平时应多进行户外活动,衣着应透湿散气,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。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,要减少户外运动,避免受寒雨淋,保持居室干燥。
穴位保健:中脘、足三里、丰隆、合谷。
5、湿热质
总体特征:湿热内蕴,以面垢油光、口苦、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。
形体特征:形体中等或偏瘦。
常见表现:面垢油光,易生痔疮,口苦口干,身重困倦,大便黏滞不畅或烦躁,小便短黄,男性易阴囊潮湿,女性易带下增多,舌质偏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心理特征:容易心烦急躁。
发病倾向:易患疮疖、黄疸、热淋等病。
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: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,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。
健康教育处方
精神养生:湿热质者应安神定志,舒畅情志。
饮食养生:宜食用清利化湿的食物,如薏苡仁、莲子、茯苓、红小豆、蚕豆、绿豆、鸭肉、鲫鱼、冬瓜、苦瓜、白菜、芹菜、卷心菜、莲藕、空心菜等。体质内热较盛者,忌食辛辣燥热。大补大热的食物,如辣椒、生姜、大葱等;对狗肉、鹿肉、牛肉、羊肉、酒等温热食品是饮品宜少食和少饮。
起居养生:不要长期熬夜,或过度疲劳。要保持二便通畅,必须历戒烟酒。
运动锻炼:湿热质者适合做大强度、大运动量的运动,如中长跑、游泳、爬山、各种球类、武术等。运动时应避免暑热环境。
穴位保健:中脘、合谷、曲池、足三里。
6、血瘀质
总体特征:血行不畅,以肌肤晦黯,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。
形体特征:胖瘦均见。
常见表现:肤色晦黯,色素沉着,容易出现瘀斑,口唇黯淡,舌黯或有瘀点,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,脉涩。
心理特征:易烦,健忘。
发病倾向:易患癥瘕及痛证、血证等。
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:不耐受寒邪。
健康教育处方
精神养生:血瘀质者应培养乐观的情绪。
饮食养生:应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,如:黑豆、黄豆、山楂、香菇、茄子、油菜、羊血、芒果、酱木瓜、红糖、黄酒、葡萄酒、白酒等。对于非饮酒禁忌者,适当饮用葡萄酒,对促进血液循环有用。
起居养生:血瘀质者要避免寒冷刺激,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动静结合,不可食图安逸,加强气血瘀滞。
运动锻炼:血瘀质者应采用一些有益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,坚持经常性锻炼,如易筋经、保健功、牵引、按摩、太极拳、太极剑、五禽戏,及各种舞蹈。,步行健身法、徒手健身操等。不宜做大强度、大负荷的体育锻炼,当胸闷或绞痛、呼吸困难、特别疲劳、恶心、眩晕、头痛、四肢剧痛、足关节、膝关节、髋关节等疼痛,两腿无力,行走困难,脉搏显著加快时,应停止运动。
穴位保健:中脘、气海、血海、内关、足三里。
7、气郁质
总体特征:气机郁滞,以神情抑郁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。
形体特征:形体瘦者为多。
常见表现:神情抑郁,情感脆弱,烦闷不乐,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。
心理特征:性格内向不稳定,敏感多虑。
发病倾向:易患脏躁、梅核气、百合病及郁证等。
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: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;不适应阴雨天气。
健康教育处方
精神养生:气郁质者应主动寻求欢乐,多参加社会活动、集体文娱活动。
饮食养生:应选用具有理气解郁、调节脾胃功能的食物,如:大麦、荞麦、高粱、刀豆、蘑菇、豆豉、柑桔、萝卜、洋葱、苦瓜、丝瓜、菊花、玫瑰花等。
起居养生:气郁质者要舒畅情志宽松衣着,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,以放松身心。
运动锻炼:气郁质者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,可坚持较大量的运动锻炼,如跑步、登山、游泳、打球、武术等。
穴位保健:气海、阳陵泉、太冲、内关、足三里。
8、特禀质
总体特征:先天失常,以生理缺陷、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。
常见表现: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、风团、咽痒、鼻塞、喷嚏等;患遗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。
心理特征: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。
发病倾向: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、荨麻疹、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;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、先天愚型等;胎传性疾病如五迟(立迟、行迟、发迟、齿迟和语迟)、五软(头软、项软、手足软、肌肉软、口软)、解颅、胎惊等。
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:适应能力差,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,易引发宿疾。
健康教育处方
精神养生:特禀质者应酌情采取相应的心理保健措施。
饮食养生:饮食宜清淡,忌生冷、辛辣、肥甘油腻及各种发物,如:酒、鱼、虾、蟹、辣椒、肥肉、浓茶、咖啡等。
起居养生:特禀质者在陌生的环境中要注意日常保健,减少户外活动,避免接触各种致敏的动植物,较少发病机会。在季节更替之时,要及时增减衣被,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。
运动锻炼:特禀质者应根据不同特征选择针对性的运动锻炼项目,逐渐改善体质。要避免春天或季节交替时长时间在野外锻炼,防止过敏性疾病的发作。
穴位保健:合谷、血海、内关、曲池、足三里。
9、平和质
总体特征:阴阳气血调和,以体态适中、面色红润、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。
形体特征:体形匀称健壮。
常见表现:面色、肤色润泽,头发稠密有光泽,目光有神,鼻色明润,嗅觉通利,唇色红润,不易疲劳,精力充沛,耐受寒热,睡眠良好,胃纳佳,二便正常,舌色淡红,苔薄白,脉和缓有力。
心理特征:性格随和开朗。
发病倾向:平素患病较少。
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: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。
健康教育处方
精神养生:要及时调摄不良情绪,防止出现偏颇的体质。
饮食养生:平和质的人力求五味调和,不可偏嗜。
起居养生:起居有常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运动锻炼:男性可选择增强力量和耐力素质的项目为主,如器械训练、跑步、球类等。女性可选择加强柔韧素质的练习方法,如健美操等。
穴位保健:中脘、关元、气海、足三里。三阴交、命门、涌泉
X 关闭
- 太阳能